银行优先股或为杠杆
最近关于银行优先股的传言引发银行股价格飙升。但事实上,优先股只不过是一种次级债,美国金融危机的经验表明这种工具只是被当作债务处理,而无法作为用于赔付的权益资本。那么中国为何还要引入优先股呢?银行股的价格始终在低位徘徊。市场一直担心银行通过增发来提高其资本水平。但是低位运行的股价使得增发异常困难。优先股于是成为另辟蹊径之举。笔者认为,优先股并非真正的资本,尤其是当其买方是其他金融机构时。整个金融系统的资本水平并没有提高。
中国的金融系统需要大力扶持权益资本,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假如股票无法在市场上售出,中央政府或可用财政资金购买。那才是真金白银。
惟数量性控制可提效
中国将需要很多年才能将其金融体系转变为真正的基于市场的体系。在此之前,惟有实行数量性限制才能控制风险,提高效率。限制货币供应的增长率对于中国的金融稳定格外重要。在现行情况下,货币需求量远远超过了一个市场化经济体的实际所需,地方政府与国有企业被诱导拼命花钱。政府官员或国企老总们的任期有限,他们都需要完成量化的考核目标。而过度借贷产生的各种问题通常会在他们离任后才显现。这种对信贷需求的短视行为使得价格机制很难控制数量或是提高效率。
如果无法自上而下地有力控制信贷总量的增长,中国将不可避免地走入信贷过度扩张、经济泡沫、资金浪费及通货膨胀的怪圈。这正是自2004年,尤其是2008年以来,中国所发生的情况。货币供给增长率已经从去年的20%下降到今年的15%,总体风险大幅下降。但是,15%的货币供给增长率依然是一个很高的水平。考虑到中国的经济增长潜力在5%至7%之间,货币供给增长率维持在10%以下才是一个可持续的水平。15%的增长率只会延迟、而不会避免金融危机的到来。
当货币供给增长率下降到10%以下,中国会进入短暂的通货紧缩期。要使中国的物价重回与全球基本一致的水平,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
另一种调整办法是让货币贬值。但是,这很可能会引起大规模资本外逃,导致金融危机。因此,通货紧缩是这一调整的安全之径。
目前,大部分的资本形成都是由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操刀。这种现象在未来几年不会改变。目前这一体系的核心是发改委的项目审批过程。这一体制问题重重,其最为致命的一个缺陷是,在资本形成中,过度追求多样性、放弃集中度,尤其是在涉及城镇化的事项上。
当货币供给快速增长时,大家都沾点光似乎并非难事。但当前情况下,这种方法已不可行。笔者认为中央政府应确定20到30个效率最高、最具人口增长潜力的城市,并让资本向它们倾斜。最为简单的方法就是允许这些城市发行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