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帝国
财新记者:你在20世纪70、80年代主导了印尼的一系列银行重组,非常成功。能不能分享一下你在银行业的经验?
李文正:我是从1959年开始进入到银行业,经历了那么长时间,我的亲身感觉是银行业一直在不断的风浪冲击之下。因为我管理的是私有银行,不是国有银行,所以我们需要自负盈亏,自己要能够照顾自己。为此,我们的资金贷款率要求做到70%:有100块的存款我们就放70块的账,有30块的准备金在那里。这是很高的一个保证金水平,印尼银行的平均水平是8%(注:截至今年五月,为16.9%),但是我们做到了30%。
在1998年大风浪的时候,我的集团也受到了一些冲击,但刚好美国的AIA有意收购我的一家人寿保险公司。我们当时卖给它50亿8000万美元,其中一部分被用来补回到银行里去,解决了当时的困难。应该说还是比较幸运的。
财新记者:提到零售业,你在印尼拥有不少百货公司和零售网络。中国的零售业近些年发展也很快,尤其是网上零售,大有超过实体零售的趋势。中国的两个知名企业家马云和王健林也曾为此打赌。你对未来中国和印尼零售业的发展有什么展望?
李文正:关于这一趋势我没法做一个准确的判断。但是我们要看到,即使是在美国这样的已经处于经济发展后期的地方,商场的存在和地位还是不能动摇的。美国的网上购物的确也发展得很快,但这并不能替代市民去逛商场的体验。现在去商场已经不是单纯的购物,而是被当作娱乐休闲的一种。所以我认为两者应该是并驾齐驱,而不是一个能够取代另一个。
财新记者:你在医疗行业也有很丰富的经验,在印尼有一个覆盖14个医院的医疗网络。当前,中国的医疗改革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目前为止私营医院还不那么被政府和广大患者认可。你在这方面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
李文正:在印尼,大多医院也是公立的,但它们往往缺少人性化,存在管理浪费。我认为如果私营医院能够有针对性地去解决这些问题,私营医院还是有生存空间的。我这里可以提三点,第一是病人的安全,我认为美国的JCI病人安全指导标准是非常到位的,我们应该尽可能应用这方面的做法。第二是病人招待这方面,如果一个医院有比较人性化的招待,那么这对病人的心态和心情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这一方面也是应该要加强改善的。第三是病人的支付能力,我们这些私人医院也必须要想办法,不把医院完全当成是一个牟利的机构,还是要有社会服务的目的在里面。如果能够从这三方面考虑、改进,我认为私营医院事业还是有很大前途的。
财新记者:在中国的医疗业,“以药养医”的现象非常严重,在印尼是否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李文正:印尼确实也有这样的现象,但并不是很严重,因为印尼政府基本上不限制医生(医院)的收费,所以医生不需要从医药方面去牟利。
财新记者:还是保证了合理的供求关系?
李文正:对,真正依据市场原则来处理问题。
财新记者:我了解到你最近是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教育事业当中。对教育来说,资金来源是很重要的一点,在美国有公立和私立的学校;印尼也允许不少私人资本进入教育行业,你的教育基金会就发挥了这样的作用。你能否谈一谈对教育的社会作用和运营的看法?
李文正:我认为教育是解决社会不平等的一个最重要的工具,要解决收入不平等,需要靠教育来提高人们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增加他们的收入。所以我现在对我的教育基金会非常重视,而这也是出于我们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
在运营上,我的理念是采用劫富济贫的方式。我的教育集团有三个不同档次的学校。一个是国际学校(包括UPH和一些中学),我们请的教师都是美国人,老师对学生的比例是1:6,这类学校出来的高中毕业生大都可以考进美国前五十位的大学,所以这些学校的口碑非常好。但它们的收费就很贵,有钱人往往并不在乎高学费。从这里面,我们得到一些收入去弥补其他部分。而我们的第三种学校,有点像中国的希望小学。我们的是希望中小学:在偏远的、政府不去的地方,建小学和中学,这些学校都是免费的。
可以说这是一种劫富济贫的方式,我并不依靠外来的基金,而是完全依靠自身运作解决资金来源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