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专栏作家 邓浩)可以说,李克强总理今年6月首提的“盘活存量”的宏观管理方针,给中国的资产证券化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在此之前,中国的资产证券化市场尽管已经走过了近十年的发展历程,受制于金融市场发展阶段、全球金融危机等内外部因素,一直未能迎来蓬勃发展的机会。这次总理的讲话令希望重燃。
资产证券化对于经济和金融市场的意义,恰恰在于能够更为有效地利用、调动存量资产,暗合了总理“盘活存量”的导向,由此可谓天时、地利、人和皆齐备,大发展的势头似乎势不可挡。
李克强总理讲话以来,资产证券化新政陆续推出,大发展的序幕终于徐徐拉开。央行行长周小川、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多次发表对资产证券化正面、积极的看法,强调应当推动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常态化、常规化。今年8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更是明确决定,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能够纳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的范畴,足见国家高层对发展资产证券化市场的重视。
在信贷资产证券化得到各方万千宠爱的同时,发展意义与之相较毫不逊色的企业资产证券化,得到的关注就稍嫌冷清了些。
企业资产证券化,是以除信贷资产之外的所有其他资产为基础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根据证监会在今年3月公布的《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可以证券化的资产包括企业应收款、信托受益权、基础设施收益权等财产权利,商业物业等不动产财产等。
中国企业资产证券化的成形推出比信贷资产证券化要早。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实质性探讨起步自2004年,首单产品“中国联通CDMA网络租赁费收益计划”于2005年8月正式设立,其后一年中推出8单项目,募集资金达到260多亿元。初期发展势头可谓良好,但之后便进入了试点总结阶段,进展显著放缓。2010年11月,企业资产证券化试点重新启动,完成了一些项目的发行。截至目前,此类产品共完成16单发行,融资规模总计356亿元。以现下金融市场的体量来看,这样的规模实在难言可观。
但向前看,企业资产证券化发展的空间巨大,有望在中国的融资体系中起到独具特色的重要作用。一种金融产品,若要兴起,务须顺应经济、金融市场发展的潮流。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地方政府债务整顿、金融资产存量盘活、金融市场脱媒、信用体系完善、固定收益类财富管理需求爆发,这些均为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大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