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退耕还林等待重启令

2013年10月18日 08:10 来源于 《财新周刊》
涉及中国2.44亿亩耕地命运的退耕还林政策,迟迟未明朗化。是重启还是继续暂停?

新计划待发令

  尽管国家层面的退耕还林政策尚在酝酿,国家林业局已开始准备新一轮的退耕还林计划。

  周鸿升向财新记者介绍,目前,亟待退耕还林的还有6500万亩陡坡耕地,4000多万亩严重沙化耕地,大都是“难啃的骨头”。

  国家林业局正在编制生态脆弱地区的退耕还林工程规划。规划的主要目标,即至2020年完成治理8000万亩25度以上的坡耕地和严重沙化耕地。

  周鸿升认为,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现有的1.39亿亩退耕地还林,90%以上是生态林。考虑到生态林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如三峡库区中上游、丹江口中上游,甘肃民勤这些生态脆弱区,未来应继续种植生态林。在生态条件良好的地方,可以更换树种,种植经济林。国家要为退耕还林继续补贴。

  此外,生态林的补贴年限可能需要更新至30年以上。国家的补贴要及时调整,应该按照现有的物价水平调整补贴标准。对种植生态林还是经济林,不搞一刀切,视当地情况和农民的个人意愿。

  与此同时,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建立也应是考量内容之一。即长江、黄河下游生态受益地区,应该对中上游的退耕地区进行补贴。

  周鸿升说,在黄河流域,上游的青海、甘肃、宁夏等地区实行退耕还林,使得河南、河北、山东等下游小麦主产区都获得大丰收。

  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如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也得益于青海、湖北、四川、重庆等地区的退耕还林工程。

  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办公室调研员李璨告诉财新记者,虽然《森林法》中提到了下游受益地区要对上游地区进行补贴,但在地方层面上并没有具体实施,而国家的宏观政策层面也没有相关规定。目前,只有个别地方之间有协作,譬如北京市以具体项目的名义对承德、张家口等地区进行补贴。

  李璨说:“下游地区有责任、有义务补偿上游地区做出的牺牲。东部发达地区可以以多交税的方式补贴和支持西部生态环境改善。”

  一个可喜的现象是,出于自身生态恢复的需要,中国部分地方已先行决定自筹资金继续退耕还林工程。例如,云南省2013年启动陡坡地生态治理工程,计划用10年时间,从省级财政拿出24亿元实施退耕还林1000万亩。

  2013年下半年,全国退耕还林的样板延安市决定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当地政府称,未来三至五年,自筹30亿元,将现有的224万亩25度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让苍凉的黄土旱垣披上绿装。

  不容忽视的是,延安雄心勃勃的背后是强大的地方财政。近十多年来,陕北丰富的油田、天然气、煤炭资源给当地带来了丰厚的税收。而更多的退耕还林地区,要么高寒阴湿要么偏远贫困,纵使有心也无力。显而易见,延安的样板在全国并不具有广泛的复制性。

  不过,在周鸿升看来,延安同样也需要中央财力的支持。就像东部城市应该回馈西部地区一样,退耕还林光靠地方积极性不公平,也难以持久。

版面编辑:王永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图片推荐

暂无排行数据!

视听推荐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