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新快报》记者陈永洲10月26日早晨出现在央视《朝闻天下》的节目中,低头承认自己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连续发表针对中联重科(000157.SZ/01157.HK)的十多篇负面报道并收受钱财,但人们对于他在系列报道中及向证券监管部门举报的中联重科“财务造假”的疑问并未消解。
事实上,遭到类似质疑的不仅一个中联重科,还包括同城竞争对手三一重工(600031.SH),只不过质疑者来自《新快报》的同城媒体《时代周报》。
这两家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领军企业有关“虚增销售额”“财务造假”的报道,对准的基本都是他们过去几年的明星产品——泵车。
所谓泵车,就是利用压力将混凝土沿管道连续输送的机械。泵车是工程机械中单价及毛利都很高的产品种类,而中联重科和三一重工,多年来一直垄断着中国八成左右的泵车市场,两家的竞争近乎决斗。
自今年6月以来,财新记者一直在调查中联重科与三一重工的销售状况。由于两家企业产品门类均非常齐全,我们的调查也主要放在泵车身上。虽然中联重科和三一重工都否认了财务造假,监管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也出具了相关调查结论和证明,但我们的采访发现,两家企业销售订单和退货订单存在或潜在或明显异常这一点无可否认。出现这些异常的原因,要回溯到三年前在“4万亿”刺激下工程机械行业展开的一轮“激进销售”运动,其产业后果直至今日仍未消解干净。
根据10月底公布的三季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工程机械三强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徐工机械(000425.SZ)净利润同比下滑49.3%、45.48%和46.3%,应收账款却反向大幅激增。报告期内,三一、中联和徐工的应收账款分别为225.50亿元、256.28亿元和197.87亿元,分别较期初增长50.6%、35.59%和11.54%,截至9月底,三家巨头应收账款合计高达680.65亿元。
中联重科融资租赁的应收账款逾期率由去年的9.3%上升至14.6%,三季度更是进一步加大;三一重工也超过了10%。
昔日的明星产品混凝土泵车,更是大幅下滑。中联重科上半年销售1250台,下降64%,三一重工亦下降50%。而2012年,两家公司的泵车销量都超过3000台。
这是中国整个工程机械行业在2008年刺激政策下超常规发展结下的苦果。中国经济高位下行后,工程机械行业不可避免地进入艰难的调整期,行业风险已然暴露,客户逾期率上升、应收账款增加、毛利率下降、表内表外风险敞口增加⋯⋯
如果说“陈永洲事件”对中国新闻行业是一次重击的话,中联、三一等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面临的挑战毫不逊色。
造假质疑
关于中联重科造假质疑的报道开始于今年年初。1月8日,香港《明报》以“匿名信指中联重科夸大盈利”为题,率先报道在香港H股上市的中联财务造假,称中联重科被匿名举报财务造假,指其将部分未实际销出甚至是不存在的订单计入正常销售额内,以夸大利润表现。这封声称向香港证监会举报的匿名信所提供的材料显示,利用这种方式,中联重科仅华东区销售去年前三个月的销售增长就由3.8%夸大至34.8%。
2月4日,上海的《每日经济新闻》以“中联重科销售造假真相调查”再次报道中联华东地区销售造假,报道通过媒体记者的实地调查,质疑中联重科去年在华东地区的销售存在“设备销售未达终端、涉嫌提前销售”等问题。
三个月过后,署名陈永洲的《新快报》报道更为详细地质疑了中联重科的“销售造假”问题。5月27日,广东《新快报》以“年报季报连续变脸验证销售涉嫌造假”报道了中联重科华中地区销售造假。报道称,以去年8月、11月为例,中联重科在华中地区累计销售订单9.12亿元,累计退货订单5.44亿元。
十天过后,中联重科的竞争对手三一重工销售造假的报道也相继出来。6月6日,《时代周报》以“三一重工被指虚增销售收入4亿:辽宁等地方涉虚假销售”报道了三一重工存在疑似虚假销售现象,仅其经销商沈阳众森工程机械设备销售租赁有限公司的虚假销售额或达4.15亿元,其中车载泵产品销售虚假率达100%。
6月13日,《时代周报》再度报道“创立三年成三一重工‘欠款大户’,采购约2亿欠款却超4亿”一文,指三一重工不仅在全国多地存在虚增销售收入的行为,还涉嫌隐瞒信息欺骗投资者。
这些报道核心都指向了这些销售订单的客户是否真实存在,以及订单是否真实执行。
针对这些报道,中联重科和三一重工屡次发布公告予以澄清,会计师事务所也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中联重科的澄清公告,主要指出“销售订单”与“退货订单”属营销业务系统数据,“销售收入”和“销售退回”属财务系统的会计数据,两者既相互区别,也相互联系。当营销业务系统中的“销售订单”“退货订单”满足相关会计准则中对“销售收入”和“销售退回”的确认条件时,相关信息被传递到财务系统进行会计核算。一笔销售交易在营销业务系统中可能形成多笔“销售订单”和“退货订单”,但在财务上只确认一次销售收入。
中联重科表示,2012年8月、11月,中联重科在华中地区累计销售订单9.08亿元,累计退货订单5.67亿元;2012年全年,中联重科在华中地区累计销售订单60.88亿元,累计退货订单13.64亿元,比率为22.4%;而财务系统的收入为52.10亿元,销售退回2.11亿元,比率为4%。
同时,中联重科也对报道中所出现的客户进行了介绍,认为都是有实力的客户,这些客户也确认了其与中联重科之间产品采购行为的真实性。
三一重工的澄清公告则针对《时代周报》报道的逐条信息进行了澄清。三一重工称,2012年公司通过沈阳众森工程机械设备租赁有限公司,实现99台泵车、14台车载泵、69台搅拌车等产品的销售,并基本按合同约定的进度结算货款。媒体报道三一重工与新疆信友机械有限公司签订的12台泵车为虚假购销合同,新疆信友总经理贾庆奎称实际销售是2台。对此,三一重工否认存在名为贾庆奎的客户,但公司曾与名为贾胜奎的客户签订了12台泵车、20台搅拌车的合同,实际交货并确认收入泵车3台、搅拌车9台。
媒体还报道三一重工与山西恒台建业发展有限公司的66米、72米、86米泵车等交易“完全是虚假销售”。三一重工称,2009年、2012年,公司向山西恒台及其子公司分别销售一台66米泵车、一台72米泵车,66米泵车已使用近四年,泵送方量超过22万立方米,72米泵车已使用近一年,泵送方量超过4万立方米。上述报道的86米泵车仅为意向合同,后因市场变化等未能成交,也没有确认相关收入。
“记者报道的失误是不了解销售收入和财务收入之间的差异,但巨额退货确实是过去几年这个行业超常规发展和激进销售潜生的巨大风险。”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金融界人士指出,部分地区在绩效考核的刺激下还存在占坑销售问题,让当季业绩很好看,下个季度再列入退货,利用时间差调节利润。
他指出,这些激进销售手段,配以降低首付、免息、买十送一、以旧换新等激进销售政策,“给整个行业带来的是跨越式发展的虚假繁荣,给市场和投资者也带来了极大的误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