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天吃饭
生鲜电商最夺人眼球的莫过于时令水果营销。顺丰优选选择了“荔枝次晨达”,五款南方荔枝专机配送,24小时内到达北京客户手中。本来生活则在北京近郊选了四种草莓高价卖起了“四大美莓”,四小盒(约500克)价格炒到了68元。
然而,在生鲜高毛利的背后,风险四处埋伏。
丁景涛回忆了自己去年的失败案例。2012年8月,他在山东传统西瓜产地选了60亩地,“本来计划卖20天西瓜,刚卖了一天,山东一场大雨,很多西瓜下雨后出现爆裂,不再适合长距离运输到北京”。
丁景涛卖西瓜遇雨并非孤例。本来生活今年卖红杏,已经签好协议,结果北京大雨后就接着大晴天,所有杏都晒爆在树上;它还和顺丰优选PK(竞争)卖荔枝,广西的一款产品也因天气原因造成500多单退款。
网上卖时令水果的销售大多采用预售制度,即终端消费者先下单,电商再向农民付款提货。农业看天吃饭的特点意味着有订单不一定有供货。虽然电商和农村合作社或公司有类似包销协议,但一旦遇到自然天气或灾害,电商很难从农民那里要到赔偿损失。
生鲜电商在前端供应链上还面临各种挑战。艾格农业分析师周文泉总结生鲜电商遇到的上游农业问题:在消费者对食品不信任的情况下,农业标准化还没有建立,包括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的认证也不规范。
优菜网卖平价有机蔬菜,曾一度受业界关注,但好景不长。丁景涛发现,供应商无论什么天气都能送菜来,比如北京连续雾霾天气的时候也有菜。按照有机蔬菜生长规律,在不用农药化肥的情况下,没太阳照射的蔬菜是很难生长的,番茄的个头就会缩小。他找供应商问询,对方吞吞吐吐地承认,在没有有机菜的时候,为维持生意就用普通菜顶替。类似的情况胡海卿也曾遇到,同一个供应商,一个批次的水果农药残留超过上一批次十几倍,后来得知是合作社欠收但仍想卖货,于是用了其他合作社的产品。
农业技术之复杂亦远非电商想象。本来生活从全国四个产地选了十款荔枝进京,其中一款鸡嘴荔让他们吃了哑巴亏。来自广东高州的鸡嘴荔以核小如鸡嘴闻名。卖了一段时间后,本来生活却接到投诉称核大与其他荔枝无异。“我们在前端亲自看着农民采摘装箱,这个过程没机会作假,但问了农民和好多农业专家都不知道为什么会出大核荔枝。”最终一个专家说可能是因为气温高造成部分树提前授粉,发生突变。但这样的解释很难得到客户理解。
很多电商因此将目光转向国外。国外出口农产品标准化,供应商经验丰富,已有成熟的产业链。顺丰优选一开始就主推进口食品,其仓储部经理王永付告诉财新记者,进口鱼和进口肉包装完备,大小肥瘦非常标准。
但是,目前国内进口食品的供应仍掌握在几个大型贸易商手中,电商议价权很小,利润远不及国内生鲜。“现阶段还没有人可以绕开供应商,如果能够自己开发原产地新产品,利润将更高。”顺丰优选市场总监杨军告诉财新记者。目前顺丰优选正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产地直采,已经谈定的包括台湾地区的水果。而我买网方面也透露,将依靠中粮在世界各地的贸易网络挑选产品。
电商的另一条路是往上游走。2009年成立的沱沱工社一开始做有机食品业务,但很快发现未加工的有机蔬菜非常稀缺,供应商少。最终,沱沱工社选择在北京平谷自建农场,虽然常因病虫害和天气等原因减产,但自产产品的毛利润仍普遍高于供应商产品。
自建农场也有风险。艾格农业分析师周文泉指出,自建农场前期一次性投入非常大,动辄过亿,投资风险控制成为电商以外的另一块课题。此外,在大城市周边找土地种菜,土地流转问题往往也带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