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电商终极考验

2013年08月08日 08:10 来源于 《财新周刊》
如果能征服生鲜这块最后的边疆,电商还有什么不能征服?

仓储销售跷跷板

  与其他电商一样,生鲜电商也是规模游戏,却不是越大越好。生鲜保质期短,品类多,生鲜电商盈利的关键点是找到库存和销量的平衡。

  目前,相对于客户规模,业界更看重客单价,客单价高意味着物流平均成本降低。提高客单价方法有二:一是单品的定价提高,但在越来越多电商加入竞争的当下,高定价原则已经动摇;二是提高单品种类,只有选择更多,用户的单笔订单的价格才会更高。

  “对于生鲜电商,添加任何一个错误的品类都是灾难。”沱沱工社运营总监杜非在一次电商论坛上说。与3C、服装品类不同,生鲜电商保质期非常短,且差异悬殊,像韭菜的保质期就一天,洋葱可以放一个月。品类多意味着库存管理难度加大。

  不同品类商品需要从不同基地运输,而这部分运输成本只有通过增加进货量覆盖。“高端蔬菜每车至少运2吨,普通蔬菜则运10吨,才能平衡物流成本。”丁景涛说。

  进货量增大后,如不能和前端销售平衡,则意味着损耗增大,生鲜的库存损耗甚至可能高达50%。因此,国内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纯生鲜电商,都要靠搭售包装食品来平衡损耗。开发多少品类,找到销售和库存的平衡点,是考验生鲜电商运营能力的关键。

  财新记者了解到,顺丰优选的库存损耗为14%,其中7%由电商承担,另一半供应商承担;本来生活由于专注时令水果,损耗在5.8%左右;而沱沱工社对外称损耗已经降低至5%。不过,考虑到农业基地本身的损耗,实际损耗应不止于此。

  为避免损耗,我买网采用零库存策略。其内部人士告诉财新记者,所有生鲜品类都在供应商环节打包处理好,我买网完全省去了入库分拣、筛选环节。“这种模式是因为背靠中粮这样的供应链支撑,很难有其他网站可以复制。”但这样的模式类似于淘宝做平台,风险低也意味着利润薄。

  日订单3000个,已是目前国内生鲜电商最好业绩,大部分地域电商日均订单不到1000个。在这样的销量下,快速扩大品类不过是花钱占市场。

版面编辑:李丽莎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图片推荐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