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头学冷链
“中国的好食品有很多,但因为物流上缺冷链,能卖出来的很少。”胡海卿说。
生鲜电商即使解决了上游供应链问题,冷链也是绕不开的难题。从农产品收割下树的预冷开始,此后从产地到库,从库到终端配送,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预冷配合,这使得生鲜电商在物流成本上高出其他品类。
苏先生在浙江种柑橘,近年开始试着绕开批发公司,在阿里巴巴网站上做B2C的生意。因为没有预冷处理,柑橘被全部退货,还赔上了来回路费。看苏先生亏得可怜,买家借钱给他租用了预冷设备。中国大部分农产地根本没有长途售卖水果蔬菜的概念,下树的果实没有预冷,没有包装,很快腐坏。
本来生活就曾经帮助农户租用预冷仓库和设备,却发现这非长久之计。本来生活最终选择和冷链物流公司合作,而非自建冷链。多位业内人士称,生鲜冷链配送仅宅配的成本就高达40元/单。为覆盖成本,大部分电商只能提高免运费的门槛,目前免运费的最低价是68元,基本上是赔本赚吆喝。
正是考虑到生鲜冷链的困难,各大零售商在触网前犹豫不决。沃尔玛山姆店2010年在深圳上线,尝试本地配送,直到今年5月才进入生鲜领域。沃尔玛公共关系总监李玲此前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曾称,沃尔玛发展的重点是冷链,将在国内建立多个大型冷链仓库。但现在沃尔玛在生鲜配送上仍选择了跟物流公司合作。据深圳本地一家物流公司透露,沃尔玛生鲜配送生意冷淡,基本上一单要亏30元的配送成本。
自建冷链是另一条道路,但一次性投入并非所有电商都能负担,自建一个占地2000平方米规模的仓库约需投入4000万元,需要分常温、冷藏、冷冻三大温区。顺丰优选因为背靠顺丰的物流优势,即选择自建冷链。在顺丰优选的北京仓库,财新记者看到,实际的温区分为六个,需要不同的制冷设备。为了控制温度,仓储部经理王永付甚至准备了37个冰柜用于从冷藏区到运出装车前的中转。
国内冷链“最后一公里”和国外配送区别很大。据王永付介绍,美国一般采用先进的冷藏车配送,温区分好,装车就行。但冷藏车一次性投入大,进社区困难,顺丰根据物流配送经验最终选择了小车(依维柯和金杯车),在北京地区就配置了90辆这样的车辆。食品包装后装入不同温度的箱子,内部温度由冰板来控制。
“我们曾经用八块冰板、一个冰箱送一个冰激淋。”讲到前端配送成本居高不下,王永付很无奈。一块冰板需要冷冻24小时才能使用,仅冷媒耗电就非常惊人。为降低成本,王永付正在研究使用新的冷媒。
“最后一公里”的物流和人力成本更高。“每台车要配一个司机和一个业务员,这与我们在社区里用小三轮车运输在成本上不是一个级别。”顺丰优选负责配送设计的毕姓经理告诉财新记者。
顺丰自建冷链的野心不止于一个顺丰优选,还想发展第三方生鲜配送业务。顺丰内部人士向财新记者透露,今年9月,顺丰优选将在华东和华南推生鲜配送,而冷链物流建设也将从优选向集团转移,“未来,顺丰有可能开放冷链给其他电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