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特派华盛顿记者 唐家婕 记者 王玲
2007年,一场酝酿已久的金融风暴,席卷美国,快速蔓延全球。
第一波风暴掀起的巨浪袭来,抵押贷款风险浮出水面,房贷公司最先倒下。2007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房贷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ial)宣布申请破产保护。
信评机构随即调低对次级抵押贷款债券的信任,金融市场风声鹤唳,此时,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Bear Stearns)旗下的对冲基金濒临瓦解。
2008年3月,美国政府紧急注资,通过贷款支持摩根大通银行(JP Morgan Chase)收购贝尔斯登,高傲的华尔街巨人苟延残喘。2008年7月,房利美(Fannie Mae)与房地美(Freddie Mac)两大房地产贷款公司爆发财务危机,9 月被政府接管。
陷入危机的大小银行与日俱增,2008年9月15日,在美国银行、财政部及英国巴克莱银行相继放弃收购谈判后,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负债超过6亿美元——这一天,被许多人视为美国正式走向衰退的开始。
五年后,对于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仍有争议,有些人认为是资本市场的景气循环周期,经济体自有调节机制,政府无需出手救市,大破大立反而是调理体质的时机;有人则坚信危机源于华尔街的贪婪,监管体制的不足。
美国政府果断应变——快速注资将大银行收回国有,实行以公共支出与创造就业为主的财政刺激方案,增加银行业的监管,并推行了三轮的货币宽松政策——让世界避免了一场更严重的大萧条。
在前美联储副主席艾丽斯·瑞福林(Alice Rivlin)看来,危机爆发的原因是多重性的,而美国政府也做了正确的反应。目前看来,美国经济正走上平稳复苏的道路,金融体系也因为这次危机学到了教训,关注系统性的风险,避免出现过高的杠杆率。
瑞福林是财政、货币和预算政策方面专家,现任美国债务委员会委员, 两党政策中心债务削减专责小组副主席及布鲁金斯学会的资深研究员。她曾于1996年-1999年任美联储副主席,1994年-1996年任美国行政管理与预算局主任,1975年-1983年任美国国会预算局主任。
2013年8月,雷曼兄弟倒台近五年后,她在华盛顿与财新《中国改革》记者谈论起对这场金融危机的看法。
应对措施基本正确
财新记者:回顾五年前的金融危机,很多原因已被提及。在你看来,主因是什么?
瑞福林:正如你所言,这次危机的原因多重。基本原因是美国住房按揭贷款的放贷标准下降,一直以来,放贷标准都合乎规定,美国购房者还贷记录也非常好。但是,本世纪初,银行、抵押贷款公司等放贷方放松了各自抵押贷款的标准,它们不要求多高的首付,甚至零首付,也不对购房者的偿还能力证明作严格的要求。总之,放贷标准严重下降。
部分原因在于资产证券化规模的激增,抵押贷款机构不持有这些抵押贷款,而是将其以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的形式售出,这样他们对借款人的信用评级承担更少的责任。
此外,这些MBS及其复杂的衍生品有很大的市场,几年间就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市场。世界各地的行业都投资了美国的MBS及其衍生品,很多人也的确因为经营这些证券发了大财。还有部分原因是投行高风险的杠杆投资,信用评级机构给MBS的评级也过高,这些证券的评级实际不应该那么高。另一方面,监管者并没有认真关注投行高杠杆率背后的潜在风险,房贷标准低以及全球范围内对MBS的敞口都构成了风险。
财新记者:针对危机,美国政府迅速应对,例如,向房利美和房地美推出救援计划,对美国国际集团(AIG)施援纾困。你认为这些决策是经过充分考虑的明智之举吗?
瑞福林:我认为,危机发生后,美国政府采取了正确的措施以减轻不利影响。他们不得不帮助一些主要的金融机构走出困境,尤其是房利美和房地美这类有政府隐性担保的机构。这些措施减轻了危机的影响,话说回来,我们压根不应该有这次危机。危机后的救援想方设法阻止危机进一步扩散,基本上,我认为美国政府采取了正确的应对措施。
财新记者:伯南克给金融监管建立起新的范式,开启了量化宽松(QE)的先例。有人担忧QE会带来资产泡沫等问题。你认为,伯南克应对这次危机的举措恰当吗?
瑞福林:此次金融危机是一次积累而来的大衰退,它导致美国失业率高企,减少了美国及其他国家居民的收入。
我认为,美联储和财政部门都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迅速降低利率至接近零的水平,并推出量化宽松政策,以助经济复苏。不仅美联储,财政部门也在2009年采取措施,出台大量刺激政策,这些举措均使问题有所缓解。我并不担心美国经济会出现泡沫。在经济大衰退的背景下,尽管美联储和财政部门均出台了相当积极的政策,目前的复苏还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