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蚁族“在职贫困”透视

2013年09月22日 15:14 来源于 财新《中国改革》
“在职贫困”的主要群体逐渐由“40至50”的中年群体,转移到了20至30多岁年龄段的青年群体

“蚁族”成为城市中的“在职贫困者”

  相比较农民工和临时工,“蚁族”自称“贫困”,的确有点“无病呻吟”。课题组2013年的调查显示,“蚁族”月平均工资为4133元,按照联合国所规定的“绝对贫困线”(即每天一美元)标准,这些人与贫困相差甚远,但是,“蚁族”在本质上属于城市中的“在职贫困者”,其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代际性贫困。从家庭所在地来看,“蚁族”来自农村的最多,占到总体的55.0%,其次是县城和乡镇,比例分别为14.9%和13.6%。从家庭年收入来看,在2万-5万最多,其比例为36.4%,其次是5万-10万,比例为20.1%,家庭年收入在1万以下和20万以上的均不超过6%。绝大部分受访者父母的学历较低,受访者母亲为“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总体的62.1%,“高中学历”的占30.6%,“高中以上学历”的仅占7.3%。受访者父亲“学历在初中及以下”的占49.2%,“高中学历”的比例为39.6%,“高中以上学历”的仅占11.2%。受访者的父亲、母亲为农业生产者的比例为41.8%和46.7%,父母受教育程度低且从事农业生产者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群体大多出身于社会底层。

  第二、高学历贫困。该群体以大专和本科学历为主,两者所占比例分别为40.5%和43.9%,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比为7.4%,另外,专升本占比为4.7%。在学校类别方面,绝大部分来自普通高校和民办高校,二者合计占总体的81.4%,来自于211院校和985院校的合计占总体的18.6%。该群体在社会保障方面处于边缘地位。虽然63.8%的受访者缴纳了失业保险,但只有2%的受访者表示曾经领取过失业救济,62.6%的受访者不能拿到加班工资。大部分受访者在私营和民营企业工作,比例为63.2%,还有12.8%的受访者在个体经营场所工作,仅有11.3%的受访者在国有企事业工作,在党政机关工作的仅为2.9%。该群体中最多的是工程技术人员,占比为16.4%,其次是购销人员,占比为14.1%,专业技术人员、商业服务业人员和行政办公人员也较多,占比分别为10.3%、8.2%和7.1%。

  第三、综合性贫困。“蚁族”的收入并不低,但是,他们主要选择居住在房租便宜的城乡接合部,平均居住面积为6.4平方米,41.3%的受访者与他人合租,43.8%的受访者自己单独租房,10.8%的受访者住在单位的集体宿舍里,还有1.8%的住在亲戚朋友家里。在深访中发现,一部分“蚁族”延迟结婚和生育年龄,甚至结不起婚或选择作丁克家庭,以此来减缓住房贫困的影响。这些“综合性”要素的缺乏,不仅使其陷入物质贫困,而且阻碍了生命历程的完整进行,甚至直接导致中年和晚年的继续贫困。因此,“蚁族”的贫困并非一种传统的“温饱型贫困”,而是一种“综合性贫困”。

  “蚁族”,具有高等教育背景,拥有较多的知识资本,应比低学历群体更不易陷入贫困状态。但是,这个结论的前提是假设大学毕业生能在市场上获得稳定收入。现实却与此相反。由于现阶段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高等教育类型与产业结构不匹配、就业观念滞后等诸多因素,很多大学生毕业后较难获得高收入的稳定工作,最终成为“蚁族”。由此看来,高学历并不能使底层知识青年摆脱贫困,其贫困状态会蔓延到工作后的很长时间。

版面编辑:李丽莎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图片推荐

暂无排行数据!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