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蚁族“在职贫困”透视

2013年09月22日 15:14 来源于 财新《中国改革》
“在职贫困”的主要群体逐渐由“40至50”的中年群体,转移到了20至30多岁年龄段的青年群体

  特约作者 廉思

   对外经贸大学青年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2013年的“蚁族”(指来北京居住一个月以上、不具有北京户籍、接受过大专以上高等教育、以聚集形态居住且于1980年以后出生的青年群体)调查发现:“蚁族”并不像想象中那样收入低,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大有人在。但是,他们为什么还要住在聚集区,过着拮据的生活并忍受相对较差的居住环境?

  在调研中,笔者遇到一个在证券行业工作的名牌大学毕业生,他月薪1万元,每月省吃俭用仅花费1000多元,丰裕的收入并没有给他带来生活上的安全感。他说:“我一个月省下8000多元,什么时候才能买得起北京的一个厕所?”我们都知道这样的事实,凡是大学刚毕业能买得起房的,月供可以依靠自己收入解决,但首付仍需要父母提供,而他只是一个农村的孩子,首付的几十万对他不啻是天文数字。

  一般认为,只要找到工作,并且努力工作,肯定不会陷入贫困状态。但是,近年来,一些国家却出现了即使拼命工作却依然贫穷的现象,并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这就是“在职贫困”(working poor)。欧盟对其的定义是:在工作却入不敷出,甚至沦落到贫穷线以下的受雇者。

比物质贫困更令人痛苦难受

  “在职贫困”在现代社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有业贫困性。“在职贫困”本身打破了“无业即贫穷”的传统贫困观。一般而言,传统贫困是指一种“无业贫困”,意指没有劳动能力或劳动能力减弱的人,不能依靠工作获得生存资料,“在职贫困”则指,努力工作也会成为贫困者。其次,相对贫困性。不同于传统“绝对贫困”的群体,“在职贫困”者的收入可能并不一定处于贫困线以下,而是在生活必需品的低消费能力上。例如,食物、衣服、通勤和住房,特别是要花掉大量的收入用于“昂贵”房租上。

  再次,结构归因性。“在职贫困”现象的出现与社保制度、医疗制度、户籍制度、住房制度等社会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拼命工作,却仍然处于社会的边缘地位。

  在我国,“在职贫困”者主要包括农民工、临时工、小时工等,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零售业、服务业、建筑业、休闲娱乐业等。这些行业的企业规模通常较小,大都是小规模的私有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由于职业特点和生存的需要,他们经常处于找工作状态,就业稳定性较差。

  从年龄分布来看,“在职贫困”的主要群体逐渐由“40、50”的中年群体,转移到了20至30多岁年龄段的青年群体,开头提到的“蚁族”群体就是“在职贫困”者的重要组成部分。

版面编辑:李丽莎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图片推荐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