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威起源
信威通信的名字最初源于Cwill。按照大唐移动高级技术顾问李世鹤的说法,“信威”二字当年取自“在电信领域扬我中华国威”的深意。
李世鹤曾任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大唐集团子公司)副总裁和首席科学家,曾带领团队研发TD-SCDMA无线传输技术,并使之被国际电联(ITU)接受,成为国际第三代移动通信(3G)技术的三大标准之一。李世鹤在负责起草和完善标准的同时,还主持开发了全套TD-SCDMA系统设备样机的任务,被称为“中国3G之父”。他受大唐集团委派成为信威通信的首任董事长,与总裁陈卫搭班。
陈卫是Cwill的创始人。Cwill是1995年成立于美国得州的一家通信设备公司,意为Chinese wireless local loop(中国的本地无线环路),其两位创始人都是中国出身,一位是斯坦福大学博士、国际顶尖的智能天线专家徐广涵,一位是美国伍斯特理工大学博士、专攻信号处理及芯片设计的陈卫。
“上世纪90年代初,GSM、CDMA争市场主导权。从技术层面比较,CDMA其实要比GSM先进些,但专利费很贵,这使中国很为难。时任邮电部科技司司长的周寰在美国遇到了徐广涵、陈卫,看到徐广涵研发的智能天线技术,提出希望与他们合作,以提升中国电信技术水平。于是徐广涵、陈卫带领团队开始研发SCDMA技术。”上述信威通信高管介绍。
1995年11月,大唐集团旗下北京凯通达电信高科技总公司(下称凯通达)与Cwill联合成立北京信威,注册资本200万美元,其中凯通达以货币资金120万美元、技术折价10万美元出资,占股65%;Cwill则以货币资金40万美元、技术折价30万美元出资,占股35%。
“北京信威成立之后,徐广涵、陈卫率队在中国研发的SCDMA核心专利全部放入其中。Cwill持有的部分SCDMA美国注册专利,北京信威于2006年耗资500万美元买了回来。至此,SCDMA全部专利完整尽归北京信威。”信威通信高管说。
1997年,基于SCDMA技术的产品开始推向市场,一炮打响,订单纷沓而来,1999年订单额就已达到2亿元。2001年,大庆油田把专网订单交给了信威通信。后来中国网通主推的“大灵通”无线市话业务,即利用SCDMA技术开发,在全国1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06个县市大规模使用,2013年“大灵通”在市场退市。
“那时移动电话不发达,大灵通无论从资费还是用户体验上都不错,再加上中国电信、中国网通南北竞争态势,SCDMA本应大有可为。可惜当时的管理层思路不开放,把好好的一个市场搞死了。”信威通信高管回忆称,2003年,华为曾找到信威谈合作,希望入股信威,然后双方一起做产品、打市场,预计年销售额可以超过500亿元。大唐与陈卫却拒绝了华为,希望自己搞一套“小而全”的体系,从芯片到终端,差不多每个环节都自己做,最终精力不济,疲于奔命,产品规模商用的时间延后了两三年,直到2007年中国电信与中国网通竞合协议签署及后来的3G发牌,大灵通即成明日黄花。
在SCDMA基础之上,徐广涵提出引入时分多址(TDMA)技术,研发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即TD-SCDMA,得到当时已转任大唐集团董事长的周寰大力支持。1999年,北京信威向ITU提交了TD-SCDMA技术初稿,终与WCDMA、CDMA2000一道列入全球3G主流标准。“TD-SCDMA核心专利共有14项,信威拥有其中最核心的六项。若按ITU的规定,信威可以像高通一样按比例收取专利费,但为支持TD-SCDMA产业发展,我们没有收,这是贡献给国家的一笔财富。”这位信威通信高管说,“这6项核心专利同样是TD-LTE的核心专利。”
按照大唐集团战略安排,TD-SCDMA产业化全部交由大唐移动做,信威通信再失依凭。在这种情况下,徐广涵从2004年开始率队研发基于SCDMA的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即McWill)。
McWill研发需要不断投入,而SCDMA市场已然消逝,TD-SCDMA市场又不能染指。2006年,信威发生内乱,与大股东大唐集团理念不合的创始人陈卫被免去总裁一职,随即IPO申请被证监会发审委否决。从2007年开始,信威通信连续三年亏损,在市场上渐渐落寞。据信威通信一位内部人士介绍,业绩最糟糕的时候,400人的公司亏损了逾4亿元,连办公楼都出租了一部分给百度公司。
为甩掉财务包袱,大唐集团于2010年转让所持的大部分股份,北京信威改制为信威通信,变身民营企业,投资人王靖接盘。
方红刚认为,不能因为大唐集团旗下的北京信威做得不好,就否定现在的信威通信。“过去可能是公司机制、内部协调、管理者等综合因素造成的,而一个好的管理者、一套好的管理模式能够极大地改变一家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