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证券(601788.SH)在8月16日的异常交易,现在看来并非一场阴谋。
8月16日上午11时5分左右,上证指数“旱地拔葱”,中石油、中石化、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等近五六十只权重股瞬间涨停。大盘股萎靡不振已久,流动性不好,卖单有限。
随后谣言四起,跟风盘再度推高股指,上午股指最高摸到2198.85点,较前一交易日收盘暴涨5.96%。
几乎与此同时,“此番暴涨源于光大证券自营盘70亿元的‘乌龙指’”的说法不胫而走,称光大证券交易员将3000万股输入为3000万手。
中午,光大证券董秘梅键回应,“传闻不了解光大证券严格的风控,根本不存在70亿元乌龙。传闻纯属子虚乌有。”
下午开盘伊始,光大证券申请停牌,称有重大事项未公告。离收盘还有20分钟,光大证券发布公告,承认公司策略投资部门的套利系统出错,称正在核查和处置。
收盘后,证监会发言人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公布,当日大盘异动,系光大证券自营账户大额买入所致,上交所和上海证监局已对此展开调查。调查表明,就在上午11时5分08秒后的2秒钟内,来自光大证券的234亿元买盘扫光了大盘股的所有买单,实际成交达72.7亿元。
在现货市场上出错的光大证券,则拼命撤单,并赶在下午公告发布前,卖出ETF一揽子股票18亿元,并在中金所卖空股指期货约50亿元,多方“自救”。至收盘时,光大证券此次异常交易的敞口,剩下1.96亿元。
两天后的8月18日,周日下午,光大证券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这次异常交易的情况。
“严格的风控”,被证明根本不存在。
8月22日,继此次肇事部门光大策略投资部有关负责人杨剑波被停职后,光大证券的总经理徐浩明也引咎辞职。同时,与此交易相关的上下四人均在等待处罚。
余波未平。从8月20日到9月17日,光大证券有65亿元短融到期,经此一劫,信用受损,光大证券很难在银行间市场滚动发行续债,流动性风险一触即发。
8月17日,高层决定由央行协调处理光大证券的流动性危机,安排光大获得银行贷款,渡过难关。“光大证券毕竟还有72.7亿元的蓝筹股被冻结。”业内人士说。
这一突发的极端事件给中国资本市场上了一课。
惊心2秒钟
8月16日,一个普通的星期五。上海新闸路1508号静安国际广场,这里是光大证券总部10楼,2010年成立的策略投资部门,在原国际部在岸业务与衍生业务基础上合并而来,目前独立于光大自营部门,挂靠在光大资产管理总部下面,成员不足20人。
这是去年光大证券最风光的部门。年报显示,策略投资部2012年创造利润1.24亿元,较同期增长33倍之多,率先推出挂钩沪深300指数的结构化产品。
当日, 策略投资部按计划开展ETF套利交易。
上午9点41分,在2011年底新装修的全通透可视的交易室内,交易员分析判断180ETF出现套利机会,通过套利策略定单生成系统发出了第一组180ETF成分股的定单,即171笔委托,委托金额合计不超过200万元。
这个一揽子股票是200笔,其中三只当天停牌,会影响套利策略的拟合度,因此交易员在10点13分又发出了第二组买入部分180ETF成分股的定单,总共102笔,委托金额合计不超过150万元。
11点02分,交易员发出第三组买入180ETF成分股的定单,即177笔,委托金额合计不超过200万元。
……
11点07分,电话铃响起,交易所来电询问为何下出巨单。此时,交易员已通过系统的监控模块发现成交金额迅速异常。
系统记录的时间显示,从11点05分08秒之后的2秒,也就是说08秒到10秒之间,瞬间生成了26082笔预期之外的市价委托定单。其中6413笔委托直接发送到了交易所,并成交。
情急之下,交易员迅速做了批量撤单指令。
一位知情人士向财新记者透露,“此时程序还在自动下单,停都停不住。最后是先拔了网线又拔了电源,才停了下来。”
截至收盘,累计申报买入股票234亿元,实际成交72.7亿元。
错误发生后,交易员随即启动了检查流程,报告部门领导,为了对冲股票持仓的风险,开始卖出ETF的一揽子股票,并卖出股指期货的空头合约,以对冲买入的巨量股票。
下午2点左右,核查结束。2点40分,光大证券在上交所发布了公告。
8月18日,光大证券召开新闻发布会,回顾了上述惊心动魄的2秒钟交易,称光大策略投资部使用的套利策略系统出现了问题,该系统包括了定单生成系统和定单执行系统两个部分。
光大核查后称,这一定单生成系统存在缺陷,在特定情况下,生成了预期之外的大量定单。
梅键解释称,“本次事故是系统的逻辑判断失误所致。”系统的逻辑判断为:当订单生成系统发出下单委托,如果订单执行系统在150秒内没有反馈回报,订单生成系统会认为前面的操作没有被执行,就把前面的代码重新执行一遍,导致前端不断地重复生成新的订单,并往后端进行推送。
联博投资公司(AllianceBernstein Invest.)算法交易策略全球研发总监陈兴中告诉财新记者,在高频交易中,在订单生成发送出去,但还没有成交前,需要有另外的地方把订单存起来,并有一个订单总额的限定。“我们经常遇到类似事情,但不会犯这种不断生成新订单的错误。”他指出,正常的做法是,每次下单前都对信号要做重新预测,建模时要很细致,需要考虑到级变量,而不可以过于简化。
但如此巨量买单,为何会不受任何限制,冲进了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