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打响了新一阶段的“空气战争”。
2013年9月12日,全球瞩目的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下称《计划》)全文公布。《计划》要求,至2017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细颗粒物(PM2.5)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
北京作为首都,被《计划》单独点名,至2017年,其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从全球实践看,PM2.5实现60微克/立方米左右,空气仍呈较严重的污染状态,与发达国家城市十几微克/立方米相距遥远,距中国自己第一阶段达标指标35微克/立方米,也较远。但对北京来说,这并非易事。
北京的“空气战争”策略已然亮牌——9月2日,北京发布最新的空气治理计划《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重点任务分解》(下称《任务分解》),其五年治气目标,与上述全国计划完全一样。
《任务分解》比全国计划早10天推出,北京由此成为全国计划框架下第一个推出五年治气详细步骤、措施的省份。让人眼前一亮的是,该规划的四个部分、84条,几乎将北京所有政府职能部门包括进来,所涉部门一把手的名字被列于任务之后,成为任务负责人。
环境界认为,北京的治气措施特点鲜明,可谓充满北京特色。如压煤力度的加码,北京五年后几成无煤之城,这与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显著不同;北京继续关闭第二产业,1200家企业将退出,企业禁入目录再次加长。
为缓减机动车污染,一些饱受争议的政策,在治气重压之下,也一一出炉。《任务分解》正式提出:未来将在北京征收道路拥堵费;从2014年起,新增汽车牌照配额缩减一半,未来将更加“一号难求”。
不少空气专家指出,北京实施在全国一马当先的严厉政策,对其他城市治气有重大借鉴作用,但经济实力、城市定位和首都政治优势等北京特点决定,其余城市尤其二三线城市,几乎无法复制北京路线。
也有专家认为,对于北京来说,这些治气措施其实并不算“激进”,因为北京走到了这个阶段,有条件和基础做这些事。甚至,这些事早就该做,现在这么做,是回归常识、回归正常。
“北京咳”重压
北京环保部门一直宣称,从1998年至今,已经历十多个阶段的空气治理,总体来说北京空气比十多年前好了许多。但公众并不买账。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消息显示,2013年上半年,北京PM2.5的平均浓度为103微克/立方米,属严重污染水平。
刚刚过去的2013年上半年,雾霾空前严重。根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7月公布的数据,仅一季度,北京的雾霾天数就达20-30天。今年1月,雾霾多次袭击北京,1月13日,北京更是发出其气象史上第一个最高级别的雾霾预警信号。就是传统雾霾较少的夏天,竟也多次发生雾霾。今年5月和6月,北京市空气达标天数也分别只有8天和9天。
“这次政策出台的很大一个驱动力是今年年初的雾霾。这个诉求,不仅是中央领导的诉求,也是老百姓的诉求。” 环保部直属的环境规划院大气环境部副研究员雷宇告诉财新记者。
连续的雾霾天气使得“北京咳”(Beijing Cough)成了一个热门词。这个据说是外国人起名的“病”,目前并无严格定义,更多体现的是在京外国人对北京空气的无奈:到了北京就会患咳嗽,离开北京后咳嗽消失。
在部分国家出版的关于中国的旅游指南中,“北京咳”已被收入。但对于这一称呼,一些北京医生非常不满,认为是对北京的侮辱。
国内日益高涨的公众呼吁,国际形象的倒逼,作为中央政府驻地的首都地位,在多重因素之下,北京在治理空气污染方面已无路可退。
2012年,北京出台《2012-2020年大气污染治理措施》,其措施之严,已是全国领先。北京环保部门随后向社会提出“18年治气”目标,即2030年空气基本达标。在2013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新闻发言人公开表示,“18年太长,希望缩短时间。”
相比《2012-2020年大气污染治理措施》,此次的《任务分解》治理空气的目标虽未加码,但措施明显加码。
多位环境专家认为,措施实施两三年后空气质量如无明显改善,北京可能会实施更严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