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公共责任导致英行一分为二——画说金融史(20)

2013年09月23日 15:32 来源于 财新网
一部新的法律使银行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为国家管治权力中的重要一环

  在货币改革中,上院要维持农产品价格和出口汇率的稳定,下院的目标更宏大,他们想建立一个可控制可调整的货币制度,以支持资本的发展。在对付英格兰银行这一点上,他们的利益是一致的。下院成立了一个委员会 (Bullion Committee), 作为下院议员,著名的经济学家亨利•桑顿(1760-1815)、 大卫•李嘉图 (1772-1923)都曾活跃在这个委员会, 他们讨论的题目是如何把“公共责任”这副重担压到银行肩上, 并且通过立法来实现这个目标。

  此时的英格兰银行实力雄厚, 风头正劲, 缺乏清楚定义的所谓“公共责任” 根本不在其议事日程上。议会曾提出要提高对其征税, 因为银行圈里议论纷纷, 认为英行的垄断利益为少数人独享。对此,英行的董事会毫不犹豫,一口回绝。政府希望银行降低对其票据的贴现率,英格兰银行就要求政府马上还债。面对英行的强势,李嘉图曾坚决反对给它延期特许权, 他认为“允许公众进入这个领域自己决定交易所要求的货币供应,是个意义重大的改变’。同时他又发现, 改变也是不容易的, 因为政府与英行间一直以来存在着不可分割利益纽带。

33

    图3:画上有一胖一瘦两位妇人在街头打架,仔细一看才知道是讽刺“议会大街”上的辩论。看来十八世纪英国的上层社会也不都是“绅士主义”。

  1816年,由于顶不住议会和政府的压力,英格兰银行宣布1812年以前发行的货币可以兑现黄金,可是此事的结果非常糟糕,导致了一波汹涌的黄金挤兑。货币供应量和商品价格在1817-1818年均出现大幅下降,实业界叫苦不迭。1819年政府不得不再次同意英行停止兑现的要求。同年,政府通过了一个议案,明确表示从今以后不会再强制要求银行停止兑现,但是英格兰银行有义务承诺在未来的四年中逐步实现黄金兑现。这个法令一出,市场并不叫好,价格一路唱衰,货币的紧缩使经济紧张的空气在全国蔓延。  很快英国人就明白了,恢复到传统悠久的贵金属制度与重建价格稳定不是一回事,银行的“公共责任”也并不能交给公众来决策。英格兰银行的“自傲” 似乎有一定道理, 纸币的发行也不一定就是洪水猛兽。 李嘉图说 “一个精心监管的纸币货币制度是商业领域的伟大进化,我会感到非常抱歉,如果我们由于偏见而不能对此制度加以充分利用”。议会曾反复讨论如何收回对货币发行权的控制,但最终他们的承认,这个权力要通过银行来行使,而英格兰银行最了解此事如何运作。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李丽莎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图片推荐

暂无排行数据!

视听推荐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