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公共责任导致英行一分为二——画说金融史(20)

2013年09月23日 15:32 来源于 财新网
一部新的法律使银行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为国家管治权力中的重要一环

  【坐而论道】(财新专栏作家 李弘)1844年英国议会公布了一个新的银行法,英格兰银行的货币发行业务被分离出来单独管理,货币政策从此开始受到政府制约与公众监督。英格兰银行从一家“私营”银行,变成了“公私合营”,金融由此从单纯的私人领域进入公共领域,承担公共责任。一部新的法律使银行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为国家管制权力中的重要一环。

  在过去的几个星期里, 我们的目光扫过一幅幅古旧版画,拼接了英国现代金融早期的演进历程。1694年当它初次落脚伦敦城,金融只是一群商富(“资本家”这个词尚未出现)与政府之间的一场交易, 和随之而来的一家银行。百年之后,金融活动已经在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首先,政府已经离不开借钱过日子了。这一事实对金融发展贡献良多,不但是债券市场的建立,国债还促使税收制度拓展完善, 政府学会了如何维护自己的借贷信誉。不过19世纪以前,财政与融资并没有用于经济或社会福利的目的,新增的财源几乎全部扔在了对外战争的战场上。

  其次,有钱人已经离不开这座新的冒险乐园了。英国历史教授玛丽•伊万斯说:“为了财富积聚而追求采购积聚是资本主义欧洲(从16世纪起)与前资本主义欧洲的重大区别”。在债券和股票市场上的投资是财富聚集最便捷的途径,而且是合理合法的发财手段。

  第三,金融服务成为实业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伙伴。传统的内外贸易,新起的工厂作坊,以至英国古老的农业生产都被卷入到金融经济当中来。比如说,农产品的价格过去主要靠老天的自然力量,现在大大小小的银行却掌握着价格变动的钥匙。他们的信贷比较宽松,贸易汇票的贴现率较低,生产和贸易就会变得兴盛,价格也会上浮。总而言之,金融之事和所有的上层社会各方利益集团都扯上了关系。

  尽管在18世纪的几次经济危机中都可以看到英格兰银行身影,它对社会生活的负面影响是有限的。

  1797年前,在银行实行黄金兑现的时代,没有人指责银行业对价格浮动负有责任。但到了18世纪初,人们开始意识到银行业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服务业。从1797年到1825年,英国的商品价格先是猛涨,接着又是猛跌,各个利益集团对此非常烦恼,学者们开始研究银行的货币供应与价格稳定之间的关系。

  其实当时的价格波动水平和后来两个世纪里世界上爆发的通货膨胀相比,实在算不上什么大问题。根据后世经济学家的统计,与1797年的水平相比,银行的货币发行量(钞票与存款)最高时(1814年)共翻了2.4倍(出自英格兰银行之手的份额占了近70%),英国商品的价格提高了将近两倍。英镑兑德国汉堡马克的汇率实质下降了40%, 最低时是各项指标又回落到1797年水平。 在这种波动中,各个利益集团都认为自己被“抢劫”,只有英行赚了大钱。甚至在金融业内部,罗斯柴尔德和霸菱银行也对英行的垄断提出了指责。所有的人都感到货币经济的不稳定对谁也没有好处,还可能导致社会的动荡。

11

   图1:描绘天上纷纷扬扬下“钱”雨。银行发钞就是发钱,南海投机时,大家等待钱落在自己头上。

  对于各方沸沸扬扬的指责,英格兰银行当然不服。行长威梯莫1810年在议会辩论中极力证明价格上涨另有所因,比如说是英国农产品的出口所致。他认为英行的每一笔贷款或是有政府债券作准备,或是有实实在在的贸易票据作抵押,货币的增发是经济与贸易扩大的结果。北美独立后,英美贸易在19世纪初大幅度增长,贸易贷款当然要增加。英国的海外扩张方兴未艾,黄金源源流入伦敦,货币当然会越发越多。英格兰银行的钞票发行依据了“商业原因”,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准则”。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李丽莎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财新微信